电商大战谁遭殃
企业所代表的利益关系不仅包括了供应商、股东,还应包括消费者、企业员工、法律法规,甚至非政府组织,后者对于企业来说,正在成为一股非常大的、需要平衡的力量。
前一阵子,国美、苏宁、京东展开了s**l的电商大战。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客户、培养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消费习惯,创造企业的另一条利益增长线。从一开始,价格战就完完全全是企业战略性的行为。三家企业竞相削价,看似消费者是z*大的赢家。可事实上多数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哪家企业遭殃还是得利,z*后的买单人还是消费者。为何这么说呢?
s*先,企业不可能帮消费者承担费用。电商大战且不说企业会否先提价、再降价,即便是企业全部竞相削价,率先遭殃的就是厂商、供应商和传统的渠道商。其次,电商价格战看似与企业道德无关,但实际上,价格战迫使那些无法承受的小商家接连出局——消费者不仅要求z*便宜的东西,还要企业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导致许多淘宝家电商城上小的家电商店无法与之抗衡,甚至出现店主送货送到过劳死的情况。在由价格战引发的电商竞争第二阶段,必然出现新一轮的行业垄断。国美、苏宁、京东三分家电业天下,紧接着将是新一轮的价格控制。无疑,届时消费者也将成为价格垄断的牺牲品。
倘若从传统的企业战略来分析,三家电商企业的战略运用都非常好;但从打造整个商业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谁将得到长久性的实惠?无疑,传统店家必须改变,以实现适者生存;被挤压的供应商和厂商需要重新检验自己的成本结构,以更好地在惨烈的价格竞争中胜出。这看上去是一个促进企业生态进化的完美过程,但与此同时,换一个角度思考,供应商、消费者对于电商企业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伙伴关系?企业在实施战略的时候,又该如何看待或者说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由此,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涉及与企业利益相关的生态系统中,企业所代表的利益关系不仅包括了供应商、股东,还应包括消费者、企业员工、法律法规,甚至非政府组织,后者对于企业来说,正在成为一股非常大的、需要平衡的力量,这也是企业必须越来越重视CSR(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所在。
“同心圆”效应
有几家企业在保护劳工权利、重视社会伦 理腐 败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在商学院面试EMBA学员的时候发现,来自台资或港资企业的学员,几乎从来得不到企业的学费赞助。原因可以归结为企业对员工的不信任,担心花钱给员工做培训后,员工马上就会跳槽。不仅如此,对于EMBA每月需要占用两天工作日上课,不少企业也要求员工必须用年假抵冲,年假不够的话就直接扣工资。
这个现象很典型地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看待员工?是不是仅仅认为他们的技能在那边,就没有学习的渴望,企业就没有责任提供给他们外部学习的机会?这是考验组织社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此外,z*近这一两年,很多企业上市以后,许多老板一夜暴富,但下面的员工长期以来的工资待遇却并不高,而且老板们全部学会了用KPI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一旦员工不达标,结局很可能就会直接被炒掉。对于这些老板来说,他们在看到绩效管理优越性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另一个后果,即一些有能力的员工,在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和晋升机会下,转而出走后就会变成企业z*直接的竞争对手——因为他对老板的情况z*了解。
这也让我们思考,到底企业对员工要尽到怎么样的责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