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冷网】天津口岸作为我国北方z*大的进口食品口岸之一,进口食品总额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口肉类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具备发展冷链物流和跨境生鲜供应链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今年4月,由天津牵头制定的“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在京津冀冷链物流一体化过程中,天津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天津口岸进口额的高速增长,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个缩影。回顾过去十年,q*贸易的“重力”倒向中国,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第一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由2008年的89.9万亿元,增长到252.8万亿元,十年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冷链物流同样取得了阶段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s*先,冷链物流建设被提升到国家高度,民众对冷链物流的认识显著提升。
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冷链物流s*次被提升到国家高度,此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连续七年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更是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政策年,《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冷链物流作为关系食品安全与民生保障的重要抓手被重点提及,冷链物流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从终端消费层面来看,过去10年,在国家、地方多级政策推动及行业协会的持续呼吁下,冷链物流理念、食品安全常识得到广泛传播。中物联冷链委连续五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冷链物流专题节目,宣传推广冷链物流知识,推动民众对冷链认知的提升。
二是,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的增长,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目前,由中物联冷链委牵头制修订的冷链物流标准涵盖冷链服务、操作规范、冷库、冷藏车、冷链温度监测等多环节。在国家一些列冷链政策支持下,冷链行业大力推动冷链标准的宣传和推广实施,建立冷链标准试点、示范企业,及冷链标准示范工程。
三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明显。
在中国冷链物流发展初期,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冷库设施陈旧、功能单一,冷藏车保有量严重不足。进入二十一世纪,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冷库保有量快速增长,功能不断迭代。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冷库容量达1.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7%;冷藏车保有量达到为14万台,同比增长超过20%。
四是、国际生鲜贸易迎来快速发展。
作为q*冷链的新兴市场,中国得到了世界食品生产、贸易企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我国生鲜食品消费市场规模超万亿,进口食品、高端生鲜产品渗透率逐年提升。2017年,全国水产品进口额达1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畜产品进口额256亿美元,同比增长9.5%。蔬菜进口总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4.3%;鲜果进口额55.9亿美元,同比增长5%。据美国食品协会预测,中国进口食品的消费量年均增速将维持在15%以上,预计到2018年底,中国将成为z*大的食品进口国。
从流通渠道和消费模式来看,生鲜食品流通渠道日益多元化,新零售等流通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生鲜电商年增长率超过50%,表现抢眼。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民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消费需求趋于个性化,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生鲜供应链服务能力不足、设备设施基础薄弱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失衡
在冷库方面,我国冷库容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3.7%,但随着一线城市规范治理,冷库证照不全的问题显现,合规冷库资源出现短缺。冷库以存储型冷库为主,流通加工、配送型和多温区冷库资源不足,现有冷库资源结构难以满足生鲜食品流通、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型流通模式的多样化需求。
在冷藏车方面,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人均冷藏车也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运力资源严重不足。且存在二手冷藏柜非法改装等问题,导致不合规冷藏车流向市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二是冷链物流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难以显现。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较低,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占冷链市场份额为10%左右,具备全国性网络的大中型冷链物流企业占比较小,区域化运作的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占据主体,区域间、企业间协作能力较弱,导致行业整体效率低,运作成本高。
三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水平不高。
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议价能力、盈利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对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投入少,导致行业创新能力不足。未来,在政府监管与食品安全要求升级背景下,冷链物流行业必将向着运营管理精细化、数字化、透明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四是跨境供应链承载能力与服务能力不足。
跨境生鲜供应链是支撑生鲜产品进口贸易、多渠道分销的基础。与普通食品供应链相比,跨境生鲜供应链涉及产地采购、二次加工、海外仓储、冷链温控、报关报检、终端定时配送等诸多环节,其环节之多、流程之复杂、衔接标准之高,远远超出传统生鲜供应链。目前,国内具备供跨境生鲜供应链全链条服务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整体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对跨境生鲜电商的承载能力严重不足。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冷链物流的需求规模和需求层次将不断升级,我国冷链物流也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迈入2018年,上述《意见》的相关配套政策业已出台,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行业发展呈现出更多新的变化,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是农产品物流向农业供应链升级
2018年4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8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城市试点和企业试点,在若干关系国计民生、消费升级和战略新兴的重点产业,推动形成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产融结合、供需匹配、优质高效、绿色低碳、q*布局的产业供应链体系。
通知强调要“建立健全农业供应链”,优先选择粮食、果蔬、茶叶、药材、乳制品、蛋品、肉品、水产品、酒等重要产品,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供应链资源集聚和共享,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z*终消费者的紧密型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各环节相互衔接配套的绿色可追溯农业供应链体系。为下一步农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食品强标提升行业运作标准
在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体系中,冷链物流标准往往以推荐型标准为主,导致行业缺乏统一运作规范,冷链物流企业大多遵循企业自有或货主标准。2018年,由卫计委牵头,中物联冷链委作为主起草单位的《冷链食品卫生规范》国家强制性标准已经进入调研阶段。此项标准规定了冷链食品物流过程中的设施设备、收货、运输配送、交接、储存、人员、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及召回、废弃物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各类食品冷链物流的安全卫生管理,该标准的推出将对冷链物流运作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将形成行业准入门槛,有力提升行业运作水平。
三是科学构建多层次冷链物流网络
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的发展,冷链物流订单碎片化趋势明显,对多层次冷链物流网络构建提出新要求。下一步,冷链物流要着力形成以物流园区为节点的区域配送网络,以单点配送中心为节点的城市配送网络,以社区配送站、新零售卖场为节点的终端配送网络,形成三级节点,多网衔接,促进城市冷链网络化、一体化发展。同时,以电子商务进农村入户为契机,推动冷链网络下沉,构建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
四是加快推动冷链行业信息化、标准化
要构建多层冷链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跨区域服务、辐射性强的专业信息服务,推动冷链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整合社会冷链资源,降低行业交易成本。
要加快完善冷链标准化体系,加强重点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宣贯推广工作。尽快形成覆盖冷链全链条、一体化的标准体系。推动适应生鲜电商、商超卖场、冷链共配等的物流设备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和信息编码标准化。要以标准托盘和包装循环共用为切入点,提高冷链上下游领域的标准化水平。
五是引导冷链物流向国际化迈进
要加强国际冷链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大了中国与东盟、欧洲的合作与交流,中欧班列的运行将国内28个城市与11个国家的29个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给跨境食品和冷链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自贸区“跨境通”等通关便利化政策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生鲜电商与跨境物流融合发展。
要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沿线中心城市、重点港口、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物流中心和保税仓。以跨境电商为突破口,设立“海外仓”,补足跨境电商物流短板,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实现q*物流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q*冷链峰会”已连续举办十届。中国有句话叫“十年树木”,如果把这个峰会比作树木的话,经过十年的精心培育,已是枝繁叶茂,十年间,会议参与方由中美两国,扩大到21个国家、5个国际冷链机构,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冷链企业同仁的肯定,逐步成为规模较大、规格z*高的国际性冷链行业交流盛会。峰会内容紧跟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与生鲜食品贸易热点,涉及国际冷链模式、金融、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交流形式丰富,涵盖主题演讲、s*席对话、头脑风暴、专题沙龙、参观考察。
本次峰会以“互连互通、共建共享”为主题,围绕冷链物流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希望参加峰会的中外冷链物流专家和企业精英,借此契机,多学习、多交流、多合作,踊跃发言、集思广益,为共同推进q*冷链物流发展建言献策。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外冷链物流企业开展更加密切地交流合作,早日实现“国际互联互通”和“供应链国际化创新发展”的目标。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