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冷网 > 资讯 > 市场推广 > 正文

海亮VS盾安同城异路 两种风格迥然代表


    【中国制冷网】浙江诸暨店口镇的主干道中央大街两边,分别立着海亮和盾安两家集团公司的广告牌。这两家目前在店口排名一、二的企业均已上市。2008年,海亮集团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盾安集团则超100亿元。它们代表了企业发展中的两种性格:海亮稳扎稳打,抗风险能力强,在着眼于现实的基础上,获得未来的成长空间;而盾安则敏锐开放,资本意识超前,以未来的思维引领当下的发展策略。


    海亮集团的前身诸暨县铜材厂,z*初只是一个作坊式的小加工厂,产品档次很低。而如今,海亮成为国内z*大的铜材研发、产销和自营出口企业之一,产业涉及铜加工、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个方面。


    而盾安则从弹簧厂起家,转型到制冷配件,如今旗下产业集装备制造、民爆化工、房地产开发等于一体。2008年年底,盾安环境中央空调产品中标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福建福清核电厂一期工程两个项目,成为中国第一家为核电站配套生产核极冷水机组的厂家。


    不少店口人认为海亮集团的实业扩张方式更符合店口企业的特点,更具代表性。同时,相当多的店口老板内心深处则对盾安式的资本路径充满了向往。


    海亮式的实业扩张


    海亮这家脱胎于铜贸易的工厂,在其发展路径中,一直坚定于实业扩张,其“贸工技”模式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颇具代表性。


    在小镇店口,海亮集团创始人冯海良是个类似于“带头大哥”的人物。尽管冯海良办企业不是z*早,资历也不是z*深的,但海亮集团的扩张无疑是z*迅猛的。如果回过头来梳理一遍海亮集团的历史,这位一度默默无闻的“隐形g*”,从一开始就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直到今天,在q*各地的海亮工厂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尊敬的客户,凡与我公司签订的各项合同和口头约定,我们将按规定时间支付应付款项(遇节假日顺延)。如有违反,我们将按照同期银行利息的10倍予以赔偿。


    这张承诺书,从冯海良办厂之初就作为一项经营原则。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大门初开、浮夸虚假之风盛行之时,这样的承诺使得冯海良的工厂显得极为特别。


    之后,冯海良在民营企业中率先为诚信订立制度,出台《应付账款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跟店口的其他工厂一样,海亮集团的快速发展到1996年遇到了第一次大的阻碍。随着卖方市场的结束,中国的铜加工企业陷入低迷。


    “1996年,我碰到了人生道路上z*大的挫折,也开始了公司第一阶段的大发展。”冯海良这样回忆他的1996年。


    他所作出的选择是贷款1000多万元,上马总投资2500万元的新的铜管生产线。这种铜管技术要求比过去海亮的主打产品“铜棒”高出了很多。尽管技术攻关难度很大,但冯海良知道,这几乎是让企业生存并获得发展的w*路径。


    两年后,市场上出现“铜管现货短缺”的现象,雪片般的订单纷至沓来,甚至超出了海亮的产能。


    :
我国当前能源市场形势的分析与趋势预测四万亿政府采购不崇洋媚外值得期待(图)行业提升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绿色责任”


    在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海亮开始考察那些在市场低谷时期关门和转行的铜加工企业,伺机扩张,z*终成为跨区域的大型铜材企业。有人预计,2009年,海亮集团的铜管产能将达到26.3万吨。


    在产能不断得以扩张的基础上,海亮集团开始尝试向上游矿产资源延伸。2008年4月3日,海亮集团的第一份矿产开发合同在杭州签订。


    2008年,铜价遭遇了大起大落,整个铜加工行业在2008年损失惨重,唯有海亮集团未受波及。由于参与铜价的炒作,部分铜加工企业在投机风潮中一蹶不振。


    “当时我也很担心海亮,碰到冯海良的时候,还问他有没有炒期货,他当时很肯定地说没有。事实证明,海亮的风险意识是极强的。”一位熟悉海亮的人士告诉《浙商》记者。2006年,海亮集团就出台了《零库存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这一办法的核心原则是“只赚取加工费,不做铜市投机”。


    “店口更多的企业都是像海亮这样,不太参与投机性行为,企业的负债率也普遍较低,所以抗风险能力较强。”对此,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生校教授评价。


    盾安式的资本路径


    姚新义在店口小镇上是个人物。相比起冯海良、陈利祥这样的沉稳大哥,姚新义显得有些另类。他的故事带着些许梦幻色彩,但他是一个能把理想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人。


    在店口企业家经常性的聚会中,姚新义常常是z*为活跃的一个。很难想象,如今这个百亿企业的掌门人,22年前是在两间废弃的猪舍中擦亮了创业的第一朵火花。


    从z*初的弹簧,到空调截止阀,进而延伸到空调器制冷配件及电制冷式中央空调主机和末端设备等产品,盾安的发展线条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


    但是,姚新义之所以在店口显得另类,正是因为他z*终选择了一种超越于产品本身的发展方式。而姚新义的盾安集团之所以能比同类企业快上十倍、百倍的速度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超前的思维方式。


    跟同行一样,姚新义也是很注重技术,注重创新能力的。但是,在大部分企业单纯地从技术中找效益的时候,姚新义“发明”了自己的方式。


    例如,1995年,他在杭州开了一家盾安家电超市,在当时是华东地区z*大的家电超市。但他是要把盾安家电超市打造成如今的“国美”、“苏宁”吗?对此,如今的姚新义这样解释:“上门去跑空调配件截止阀销售,连个门卫都要拍马屁;办一个家电超市,就可以让空调业的老板看我的脸色行事。”


    把客户变成供应商,或者说,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这种紧密的利益关系很快让盾安的产品进入到了国内数十家知名空调企业的采购名录。


    这种姚氏智慧,很多店口人觉得“学也学不来”。其实现在看起来,这可算是姚新义借助资本力量的一次小试牛刀。


    而他对于资本的另一番认识,则是在两年之后。这一年,盾安已经有上千名员工,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再上台阶的挑战。


     :
我国当前能源市场形势的分析与趋势预测四万亿政府采购不崇洋媚外值得期待(图)行业提升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绿色责任”

标签: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右侧分享给朋友或者同事。

网友评论

条评论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Baidu
map